《只缘身在此山中》读后感

语文咖 人气:1.33W

随着老一辈文学大师的逐渐远去,对文学的忠贞信仰在新生代作者的眼里开始成为一纸谈,哗众取宠的泡沫文学开始取代严肃主义文学而成为当代主流,而写作这项崇高的工作也被迫成为一种谋利手段,充满了功利主义色彩。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除却那些早耳熟能详的世界文学巨着,想于鱼龙混杂的书海找到一本宁可神、可怡情、耐品读、耐品味、令人受益无穷的作品实非易事,我辗转于各大书店,终不负苦心,看到了《只缘身在此山中》,一开始想到了苏轼的名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便以为书中意境随诗名而来,表达了一种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主题,但当我真正翻开书时,才发现远远不仅于此,它的砌词之博雅,意境之深奥大大的超出了我的能力之范畴,以至于一遍下来,我根本驾驭不了简媜用语言为我们所呈现的那个世界。

《只缘身在此山中》读后感

读这本书仿佛是做了一次痛苦的旅行,我艰难的跟随作者的步伐,随她一起经历生死、情劫、幻灭、到了一个山空水逝的尽头,雪地漫步、寻找一种纯粹的追求。说实话,在我十九年的生命里,无幸与不幸,一直是平静无波,碌碌无为,我也不曾像现在这样,做一次彻底的关于生命的思考,我怀着敬畏而虞诚的心境于雾迷津渡之时投石问路,于平凡生活中体味人生真谛,这个过程极慢极苦,我仿佛陷入一个又一个漩涡,处身于一个又一个矛盾的中心,我不断追问什么才是生命的归宿?要怎样才能算了然一切世事?我们存在的意义在哪里?功成名就和简单幸福哪个才应成为人的追求?这些问题仿若一个永恒的谜题,冲击着每个人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一旦涉及、便会牵引出无数智慧的箴言和矫情的感慨,而以我短短的生命历程,面对这些问题,内心只能一片混沌,不能的做出任何明确的答案,我只能是一个跟随者,在这个时候,选择一个好的引导者至关重要,而《只缘身在此山中》无疑为些命题做了一个很好的诠释。

品读《只缘身在此山中》我无时无刻不被作者的思如泉涌所震撼,她对语言操控自如,一段段故事并无过分强烈的感情修饰,平常的语调娓娓道来,却有荡气回肠的意味,直触心底。短短167页的书,惜字如金却包罗万象,“万里天”中阐述自然与人的和谐和生命的起源;“寻常饮水”中通过日常生活的点滴体现一种禅意而宁静的境界;“行僧”中展示一群生于清苦,在漫长的一生中修行灵魂的行者,来完成生命涅盘;“无尽意”中以各种形式来演绎感人至深血脉相承的天伦;“无缘缘”中以几对寻常夫妇来歌咏相濡以沫,细水长流的爱以及各自对信仰的执着。点点滴滴、一字一句,都经过作者的反复推敲和斟酌。只有对人世经过深邃的思考和对语言有太过虔诚的信仰,才能有这样的文字,才能有这样的风采。

写这篇读后感的时间比我的预期整整晚了一个月,期间我记不清有多少次我满怀烦郁的丢开了这本书,说实话,这本书在我看来绝算不了引人入胜,佶屈聱牙的文字穿插于故事之中。时常让我头疼不已,一遍下来,我一头雾水,之后耐着性子反复读了三遍,依然只能略见一斑,介于我能力的粗浅,我实在无力将我的想法表达得清清楚楚,多次思量,才能落笔写下这一篇读后感。在无限广阔的宇宙中,我们沿着无穷无尽的生命脉络,像朝圣一般苦苦追逐,渴望一个因果,然苍翠古松恒在,暮鼓晨钟长鸣,来者转眼成古人,身为梦里过客的我们最终难以用短暂的一生去征服生命巉岩高峰,唯有无悔今生是心之所愿,故有那么多人执着的为心中的信念献出一切,衣带渐宽终不悔,来完成对生命的礼赞。纵观全文,作者倡导的是心境决定生命的深度,信仰决定生命的高度,只有保持平和的心态,才能于人生无数跌宕起伏之后还原最初的自我;只有坚定顽强的信仰,才能立足于世俗之上而不因物欲横流而迷失。说到这里,前面我说出的种种问题,在我这里,已经有了一个回答,世事多崎岖,又何须因了这些无谓的纠结耽搁人事,保留本心,深怀感恩,去做我选择的事情,做一根思想的芦苇,平凡亦是境界。

总而言之,无论文笔还是意境,《只缘身在此山中》都是一本让人受益终身的优秀书集,寓静于动,藏有于无,于喧嚣中寻一处静谧,借一方乐土以爽居,人生大化、莫过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