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去的乡村交响乐的散文

语文咖 人气:6.71K

中国的农村正在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巨变,尽管不同地域的进程不一,但也大同小异。农民们不再靠天吃饭,不再单一地凭春种秋收讨生活。随着生活物质的丰富,生产技术的进步,他们的思想意识也开始转变。具有几千年农耕文明的农业社会正在我们眼前消失,那些贯穿于几千年的乡村风俗习惯和生产生活方式也即将随之湮灭。

远去的乡村交响乐的散文

  葫芦嘭嘭

《庄农杂字》里讲,“开春种地,先动犁杖”。进了谷雨,天更暖了。放眼望去,整洁的田野上,有水蒸气在向空中抖动升腾。此时,生产队的马犁杖牛犁杖同时上阵,春耕开始啦!

俗话说,立夏到小满,种啥都不晚。但又说,过了芒种,不可强种。因此,人们常把春天叫做春耕大忙季节。

种地时,玉米和大豆这样大粒的种子,适合用手播,而高粱、谷子这样的小粒农作物,用手播极容易流失,又不见得能播撒均匀。这时候,点葫芦便派上用场,它是最合适播种小籽种子的农具。

古老的电葫芦我没有见过。听老被人讲,在大个儿葫芦的上下两端,各抠出鸡蛋大小的窟窿,内中掏空,底部安个牢固的木把,前端装一节掏空内心的向日葵秆,封住断头,在断头的上部开个孔,孔下绑一小缕高粱穗,在葫芦上部开个往里装谷种的口,这样一个点葫芦就做成了。播种时,用根小棍有节奏地敲打葫芦头,谷种便从小孔中流出,流进向日葵秆内,落在高粱穗上得到分流,以便均匀地洒到垅上。

我所看到的“点葫芦”已改用为布袋子装种子,向日葵的筒子也改成封闭的木制槽子,但它仍叫点葫芦。点种时,用小木棍敲打封闭的木槽,那声音极像QQ上有人上线的提醒。

种地的主要工具,除了点葫芦,就是耲耙了。耲耙是种地时破垄的专用农具。它是由爬犁改装的,爬犁中间加一横梁,横梁中间有一立柱,立柱下方装一个尖角小犁铧,还可以调试深浅。马拉着耲耙行走,便把垄台犁出一道恰好播撒种子的沟儿。耲耙的后端有一掌握方向的扶手。

耲种农作物的时候,一付耲耙配一组人马,分工顺序是:侧前方是牵牲口赶牵的;接着是拉着耲耙的两匹牲口;接着是一手拿鞭子一手扶耲耙,嘴里吆喝着牲口的车把式;踩底格子的两个人;拿小棍敲打点葫芦播种的,这是技术活儿一般由有经验老者来做;滤粪的,需要两个人轮流用土篮子将农家肥均匀撒在种子的上边;双手扶拉子杆的,拉子两端的长绳拴在耲耙后的两个立柱上,在马拉耲耙的工夫,拉子便把破了垄、播好种、上完肥的垄台盖平;最后是两至三个踩格子的,穿着棉靰鞡迈着小步将盖好浮土的垄台踩实,保持土壤的湿润,必要时用木磙子再压一遍。《庄农杂字》曰:耲耙先走,随后扬上,葫芦点种,磙子轧光。

此时,大片的田野在等待耕种,生产队的七八副犁杖同时出动。一组组种地的人马,从地的.这头走到那头,又从那头走回这头。人们播种着土地,播种着岁月,播种着一年又一年的希望。

  连枷啪啪

庄户人家有了足够的菜地,用不了的可能种一些高粱、苞米或苏子、芝麻、西米谷一类的杂粮,再加上队里“解放”后,捡回的几梱庄稼,虽然没有多少,但也需要脱粒,于是就在院子光滑处打小场。

手工脱粒打小场,所用的农具叫梿枷。它是由一个长柄和一组平排柳条构成,用来拍打高粱、黄豆、芝麻什么的,经上下挥动长柄,使柳条排绕轴转动,一下一下地落地敲打,使籽粒掉下来。这项农活儿就叫“打连枷”,南方也有叫调车的。据考证,连枷在先秦时期用于守城,称之为“连梃”。梃意同棒。唐代用于骑兵。按说现在的双节棍,就是连枷的改良。

小时候曾听人们说一个荤破素猜的谜语,谜面是“上山扛个棍儿,下山配个对儿,老太太一翻身,老头子一使劲”。其实谜底就是连枷。

“打连枷”很费力,是所有农活中最累人的活。打一场连枷下来,汉子们也都汗流浃背。小时侯,“啪”“啪”的连枷声,富有节奏感。喜迎收获的庄稼汉,将连枷拍打出悦耳的声音,这情景如一幅令人陶醉乡村风景画,仍然留在我的记忆深处。

那些应季而来的农事农具,那些五花八门的乡风民俗,那些摇曳在心的经典故事……在农耕文明里,一个物象的存在有其特定时期的积极意义,而它们的消逝,又常常会令我们心生留恋,并怀有深深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