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雨漓江情散文(通用18篇)

语文咖 人气:2.01W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许多人都写过散文吧?散文常用记叙、说明、抒情、议论、描写等表达方式。你有了解过散文的写作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烟雨漓江情散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烟雨漓江情散文(通用18篇)

烟雨漓江情散文 篇1

漓江是美的,烟雨中的漓江更美。走出桂林城外,一副水墨山水画扑面而来。啊!那是我心目中熟悉的漓江秀美图。漓江,这块神奇的山水,不知在我的心头荡漾了多少个美丽的日子。哪是在吴冠中的《烟雨漓江图》里,还是在无数个文人画家的笔下。总之,说不清道不明,对漓江的爱慕之情始终是萦绕于怀。

久不见漓江,可并不因之而陌生,就像倾慕心目中的图腾一样,并不因为距离的遥远而生疏。虽然这是第一次拜读漓江,亲近漓江,品赏漓江,可是在我心目中漓江已经品味了千百遍,甚至一万遍。因此,即使是第一次接触漓江的烟雨,感触漓江的山水,可是那样的感觉,仍然觉得漓江,非常的熟悉,非常的亲切,非常的怡人。向往漓江,是多少年之间的梦想,是埋藏在心底的多年的夙愿。常常感觉漓江,正是那烟雨迷蒙中的“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亲近了,目睹了,可是还是这样的感觉,我不知何时才能揭开漓江的美丽面纱。

也许,迷蒙一点更好,朦胧一点更好,漓江的美让我不忍心揭开心中的谜底,我宁愿让漓江在我的心底,在我的眼底,永远保持那样一种影影绰绰迷迷蒙蒙的感觉。于是,漓江,我走近了,还是那样的一幅美丽的画,还是那样一首优美的诗,还是那样一首惆怅的歌。漓江,你的美是永远永远的谜,就像蒙娜丽莎永恒的微笑一样,耐人咀嚼,耐人品味,耐人向往。

漓江啊!我不知是迷恋你那清清的江水,还是迷恋你那秀美的山峰;曲曲折折的江水啊!美丽的正像一条飘拂的绸带,蜿蜒蛇形在崇山峻岭之间,划出了一道美丽的弧线。我不知那是漓江仙子地长歌善舞,还是那莲步轻移,水袖挥舞的仙子们,在敦煌的壁画上作出的优美的飞天。一道道弯,就是一幅幅奇异的景;一座座山,就是一幅幅奇异的画。漓江的美,有时让我感叹,纵使那些钟情于丹青之间的大家,终其一生也难以把她的美完全表现出来。于是,这些大家们多是喜欢描摹烟雨中的漓江。是啊!漓江的美也常常使他们迷惑,使他们迷恋,使他们沉醉,使他们保持一种神圣的感情。

是啊!看漓江,就是要隔远了看,尤其在烟雨中看。那样,漓江的神韵,漓江的风范,漓江的多姿多彩就更令人向往,更令人想象,难忘啊!漓江,就让你的波涛,让你的清碧荡漾在每一个热爱你的人们的心头,梦中。

烟雨漓江情散文 篇2

十年后的一个暮秋时节我再游漓江,那是烟雨笼罩的漓江。同行的人一路不断埋怨怎么遇上这样的天气,而我却想风和日丽下的漓江风景如画、一览无余,而烟雨中游漓江又是怎样一种感觉呢?

暮秋时节,雨总是格外的多。上午我们一行游完蝴蝶泉、图腾古道、月亮山和大榕树等景点后,已过了吃午饭的时间,天上早已淅淅沥沥下起了小雨,我们用完午餐后又马不停蹄直奔兴坪。

一路上据导游讲,兴坪是漓江沿岸风景最美的古镇,漓江边上的一颗璀灿明珠。兴坪境内江段长达20多公里,两岸群峰连绵、奇特怪异、千姿百态;绿水莹回、青山环列、倒影幢幢;翠竹成林、垂柳依依;泛舟江上、帆星点点,自古以来有山水美丽甲天下的美誉。

到达兴坪已是下午4点,我撑伞走出停车场,只见薄薄的雨雾轻轻柔柔地笼罩着兴坪,此时她就像一位羞羞答答的美人儿,戴着朦胧神秘的面纱,正喜迎着每位远到而来欣赏她的游客。雨中的兴坪依山傍水,粉墙黛瓦、石板小巷,古色古香。街上游人如织,满街花花绿绿的雨伞形成一大景观。商铺里摆放着琳琅满目的旅游纪念品,商家笑脸相迎,让你有一种宾至如归的感觉。

我们穿过小街便来到码头,迎面扑来的江风和细如牛毛的雨水扑打在身上,让我感到阵阵寒意。桂林的雨总是那么缠绵多情,细细的、软软的、柔柔的,如烟雾、似薄纱,把漓江两岸的景色笼罩在轻渺的烟雨之中,使原本清秀怪异的山峰,更增添了一份多情的神韵和神秘的色彩。站在岸边,雨时紧时疏,一会儿一泻如珠,急急促促跌落在翡翠般的江面上,溅起一朵朵白亮的水花;一会儿又变成淅淅沥沥的小雨,星星点点的雨滴打在水面上形成无数个小水窝,像逆流而动的小蝌蚪,搅动一江清水仿佛在倒流,令人赏心悦目。

4点半,我们一行登上游艇去观赏兴坪十里画廊最美的景点。随着马达的轰鸣游艇逆流而上,江水在我身边缓缓流过,浪花你挨着我、我挤着你,一路欢歌离我而去。窗外细雨如烟,江面上蒙蒙细雨密密斜织着,轻轻地,细细地,如牛毛在江面上织出一道巨大的帷幕。随船前行,跟着河流移步换景,古老的自然风景像一幅画卷慢慢在雨中舒展开:雨中的漓江的确太美了,两岸平地突起的一座座孤峰像羞涩的少女,披着一层雪白的薄纱半遮半掩如妙笔画出的一般,挺拔耸立、群峰竞秀、千姿百态、俊逸神奇,引起人们无数美妙的想象。有的孤峰像玉笋,有的像螺丝钉,有的像年事已高的老人,还有的则像在草原上奔驰的骏马,惟妙惟肖,形象逼真。此时,尽管雨越下越密,江风夹杂着寒意阵阵袭来。但我早已坐不住了,起身走出了船舱,清凉的雨丝轻柔地与我相吻,轻轻地抚摸着我的发丝。我冒雨站在甲板上放眼望去,山色空蒙若隐若现,若烟的轻雾缭绕在山水之间,缓缓升腾盘旋,群峰像披上了一层帐纱,亦浓亦淡的白雾,仿佛不是天上飘下来的白云,而是奇特山石幻化出来的烟,漓江两岸的孤峰就掩映在这白色的烟雨中。江面上也升腾起如雾的烟雨,白色的烟雾好像一条飘逸的云带,又像一位腾云驾雾的仙子舞动着舒展的长袖。漓江到处都是天然的水墨风景,船行不久,又是一景。两岸楼阁村舍古朴典雅,江边一簇簇苍翠欲滴的凤尾竹倒映其中,绿树掩映中鸡犬相闻,良田阡陌井然,一幅怡然自得的画卷。低头再看漓江的水,漓江的水真绿,绿得仿佛像一块无瑕的翡翠,清得让你可以看到江底的沙石。天上细雨如丝,空中云雾迷蒙,江面上笼罩着朦胧的白纱,烟雨洒落在水面上,一阵微风轻轻吹拂泛起层层涟漪。江畔一叶小舟上站着一位头戴斗笠、身披蓑衣、肩挑鱼鹰的老渔翁。此时柳宗元先生的“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凄美意境在我脑海中闪现,让人有种“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感觉。我不由自主发出感叹:好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古老而优美绝伦的中国天然山水画,真是一江流淌的水,万千迷人的画。雨中的漓江如此闲适、恬静,是任何一幅最美的画也不可媲美的。它是大自然恩赐的,天然形成的,它能把喧嚣的尘世万物都融化进去,让你体验到城市喧嚣之外的一种古老的山水之乐,让人愰忽置身于虚无飘渺的仙境,完全陶醉在这自然的山水画廊之中,如痴如醉。此时同行的人提醒我游艇已调头顺江而下了,我仿佛如梦初醒。为了选择拍摄角度,我又登上了游艇的顶层。不一会儿,现在流通的20元人民币背景图案——螺丝山、兴坪盛景等精华景点迎面而来,让你目不瑕接、赞不绝口。尽管雨下得很密,游艇二楼上早已站满了拍照的游客,我举着像机贪婪地将所有美景尽收镜中。

畅游漓江,我们被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所折服。漓江,如有机会,我还会再来!

烟雨漓江情散文 篇3

在水一方,隔岸若水轻烟。

我,着一袭素衣,薄施粉黛,迎着晨凉廖萧,烟雾迷蒙,独自伫立在漓江岸边凝眸。

只见:漓江清澈的碧水,涓绵温润,轻雾在青峦间缓缓游过,缠绵不绝。

微风弄影,滴落冰凉水珠几许,想起“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不由自主,纤纤素手,划过清清的水面,轻轻荡开 层层碧波,掬一捧清凉,润泽心灵的疲乏。

有江风轻轻滑过。

风,轻轻吹,江风调皮钻进衣领,鼓起一腔的眷恋,眷恋这挥之不去的情怀。

有些地方让人沉醉,只需一眼,漓江,就是这样一个地方。

漓江岸边水悠悠,梦幻的漓江,梦幻的江水,一江绿色,一江雾岚。

掬一捧清水洗去铅华,持一幅云水轻抹淡墨,撑一叶竹筏,漓下江中,多想,与你,相约一场烟雨漓江的浪漫。

从竹筏望出去,两岸已然就是一长卷一气呵成的泼墨山水画。而这种美感是最具诱惑力和杀伤力的。

多情的风轻轻地抚弄,雾散云启,偶露峥嵘。

朦胧的烟雨,含翠的群山,成行的桃柳,摇曳着柔情的顾盼和痴缠的缱绻。望不尽山外青山,一切都是“半遮琵琶半露面”。

漓江若一清丽女子,濯素手于清流,肤如雪凝,伊人如玉。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蹙。欲问行人去哪边?眉眼盈盈处。”如水的女子,如水的明眸,灵秀而又温婉,似凌波仙子般清丽脱俗。“一抹烟林屏样展,轻花岸柳无边”,轻轻问一声:你,可否,看见了岸边的她在某一个细雨濛濛湿丁香的日子,撑一柄素伞,沿着水墨画卷的岸边,翩跹而过,清影如梦?每一天,淡然地行走或停留在纷繁喧嚣的日子里,不经意间,就沉醉于这样的安逸,喜欢上这种源于心底的静谧,多么想放下一切纷烦肆扰,就这么,与你,静静相视一笑。 让娇羞晕上粉面,暗香浮动,唯心独醉。

烟雨漓江情散文 篇4

女孩静坐在车站的休息椅上,双眼慌张地望着街上人们匆匆来往着,她感到很无奈,也很无助,因为这是她第一次出远门。

她出生的地方是一个高原小镇,那里的藏族人们过得幸福快乐,女孩看起来像个藏族姑娘,可她是个在高原上长大的汉族姑娘。女孩的父辈许多年前就在这里定居了。她很喜欢高原上的太阳,洁白的羊群,碧蓝的天空,悠悠的青草地,那里很美。

2002年的时候,女孩所在的小镇因为丰富的地域文化和独特的藏色建筑而被国家列为“全国十大名镇”和“AA级”风景区,她很高兴,在这里生活的人们都很高兴。为此,镇长还举行了三天三夜的庆祝大会,并由他为小镇定名“格萨拉”,那时这个女孩只有八岁,才上小学三年级。

随着全国旅游热的升高,来格萨拉旅游的人渐渐多了起来。于是,年仅八岁的女孩独自一个人常常带着游客给他们介绍小镇的历史和风景点,还带着游客们去她的小家,母亲总是很高兴很热情地接待这些游客,可她父亲却不喜欢她这么做。

女孩第一次接触到了那么多的从外地来的人们,她很乐意做他们的向导,她纯净的心灵里从来都没想过要向他们索要什么,她总是微笑着,一直感觉生活都很快乐。

渐渐的她带的旅游团越来越多,由于年纪小,大家也很喜欢让她带着,游客送给她的纪念品也越来越多,每次这个时候,她心里都欢呼雀跃,感到无比幸福。

接触的人多了,她也渐渐看清了一些人的丑恶嘴脸,她在小镇当了四年的业余小导游,就这样平平淡淡的度过了小学时光。

烟雨漓江情散文 篇5

第二年的秋季开学时,她突然出现在了校园,她又变了,女孩不再抽烟喝酒,打架闹事了,她做起了她的好学生,虽然还有嘲笑她的男生,她都以微笑面对,因为,女孩已经放下了,很快,女孩踏进了高中的大门

上高中时,她又换了个地方,来到了这座城市下属的一个县城中学。那里的孩子诚实可爱,她觉得她又回到了小时候。

高中时寄宿在学校,每个周末,她很少回家,因为她住在她姨妈家,而不是自己家。毕竟不是自己家,总是缺了那一份自由,这儿离家更远。

在姨妈家的时候,她总是在一个很宽大的房子独自一个人看书架上的书籍,因为太安静了,静的让人有点喘不过气来,女孩总会有一种寄人篱下的感觉。没人会理解她的心境,只有她自己知道,自己懂得就好。每每这时,她总会打电话给远方的父亲,母亲,每说起这些,她母亲总说姨妈家跟自己家一样。渐渐地,她也不再向她家里人打电话了,偶尔想家时,她总是一个人悄悄的流泪,她很懂事,知道家里人供她上学不容易,这些女孩都知道,可女孩除了在外读书,这种无奈的心情又有谁会理解呢?

其实,女孩上初中的时候,有点恨自己的母亲,后来的后来,她渐渐明白,既然母亲把她送到外地,其意是让她有个好前途,让她学会坚强,于是,她什么都明白了。

烟雨漓江情散文 篇6

女儿游桂林,阳朔,发来美照,勾起俺的深深的回忆。记得那是1988年的初秋,俺单位4人去外地观摩考查。下午4时多的火车,直奔桂林。随着车轮框啷框啷的响声,望着窗外一望无际的沃野,天蓝地绿,真壮观。到桂林已是凌晨,街上依稀闪着灯光,在朦胧的月光中,看得到双塔的身影。我们往在两江四湖旁的酒店。白天观赏了市景,品尝了桂林小吃,特别是米粉,青菜肉丝,佐料齐全,一上桌,就香气扑鼻,引来食欲。街上不时走过的人们,那民族股饰,五颜六色,好看极了。但见路旁就有小河流水,绿树成荫,天空飘着白云,不时飞过鸟儿,啾啾的似在歌唱,好象也欢迎我们这些远方的客人。

晚上,我们踏着月色,绕着榕湖踱步,只见月光与灯光,交相辉映,在湖面上投射出璀璨的倒影。亭台楼阁比比皆是,步步是景。湖上不时吹来阵阵清风,吹走了疲惫,使人心旷神怡。

次日,俺们就坐在了游漓江的画舫船上,顺流观赏奇景美山。确实名不虚传,桂林美,阳朔漓江更胜如天堂。遇龙河是阳朔秀美的最好诠释。水确实够绿,难怪文人说过漓江水绿映蓝天啊。群山依江水而兀立,江水似镜,碧绿清澈,小鱼悠然游着,水鸟在拍打着浪花。船在漓江行,人在画中游。美丽的山野,稻穗拂动,是一道靓丽的风景。远远望见当地人们在劳作,好一幅美图。在船上,船家还炒了一盘田螺,辣丝丝,真甜美。远处督见象鼻山,大象鼻直插水中,似乎将碧水洒向身后的良田。好一幅山水漓江图啊,真美!

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更比桂林强。此刻,我身处这青山绿水之中,不禁溶入到这鬼斧神工的美景里,不禁赞叹大自然的神奇。现如今,景点增多,俺只留忆那原汁原味的山水,似未雕琢的美玉,永在心田。

烟雨漓江情散文 篇7

其实,到了漓江,我已没有任何想象可言。一是古往今来描写漓江的诗词几乎把对漓江的想象写尽了;二是受这些既成想象的影响,后来者基本上对此已经失去了自己特有的想象。待我乘船经过自桂林至阳朔这一段83公里漓江的黄金水道后,我先前满怀信心、信誓旦旦对漓江山水要进行一番创造性摹写的想法,已经变得灰飞烟灭或是化成了泡影。没办法,谁让我是个后来者呢。

但是,后来者也有后来者的好处。后来者可以对先行者的做法做出比较和验证,甚至能够挑剔或批判。这是必然的,这也是后来者在不自觉中完成的一项思想活动。

“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唐代大诗人韩愈在《送桂州严大夫》这首五律中的颔联,历来被当作赞美漓江山水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为世人所称颂。现在,当地旅游部门把这色彩艳丽的诗句印在旅游纪念品上,以此作为对桂林的有力宣传,或是以此来提升风景名胜的文化内涵。无疑,韩愈的诗句起到了一些作用。但是,真要对韩愈的想象细究,我以为完全可以对这两句诗提出质疑。一个“青”字一个“碧”字,虽然写出了桂林山水的秀绿,可是韩愈的整个想象却显得脂粉气十足而且过于小气。“青罗带”不过是绿色的质地稀疏的丝织品而已;“碧玉簪”不过是古代插在女人秀发上的一种小饰品。在这里,宽阔深厚清澄的漓江被比喻成为一条曲折盘绕的绿色衣带,一座座青翠秀美的山峰被微小为女人簪子上的绿色玉石。想象倒是想象了,可是这样的想象却减少了漓江山水本身的意蕴,使漓江山水的自然之美大打折扣。这也“应验”了后来有人说过的一句话:任何比喻都是蹩脚的。现在,依我看来,韩愈关于漓江山水的想象绝不是最佳的想象!

在一些摹写桂林山水的古典诗词中,有些看似毫无想象的诗句倒是写出了其特点。宋代诗人刘克庄的“千峰环野立,一水抱城流”同样堪称为名句,这是诗人用飞翔的想象俯瞰描写的结果。当然,诗人不会一眼看到“千峰”,完全是想象化的虚指。诗句不用修辞化的想象,而想象自在其中。清代的著名诗人、学者袁枚所作的七绝《由桂林溯漓江至兴安》“江到兴安水最清,青山簇簇水中生。分明看见青山顶,船在青山顶上行。”将青山绿水的漓江风光和水中倒影生动地描绘出来,全无修辞性想象,但清新流畅,非常美妙。

到了现代诗人贺敬之这里,他这样讴歌了桂林的山水:“云中的神啊,雾中的仙,/神姿仙态桂林的山!//情一样深啊,梦一样美,/如情似梦漓江的水!//水几重啊,山几重?/水绕山环桂林城……//是山城啊,是水城?/都在青山绿水中……”(《桂林山水歌》)诗人极尽想象之能事,以虚写实,很得桂林山水的神韵,提升了其空幻之境。

不论如何比较和验证、挑剔或批判,到了桂林,只要进入黄金水道,大部分游人都只能沿着先人的想象来欣赏这山水奇境。一路上,导游向我们指点着九马画山、鲤鱼挂壁、神笔峰、乌龟爬山、青蛙跳江等众多的景致和形态万千、危峰兀立、怪石嶙峋的山峰。可是,在这晴朗的天气,我却没有进入山托水、水浮山的“船在青山顶上行”的神奇境界。

还是临行之时,我一腔热忱满怀期望,想投入纤尘不染的漓江山水之中,想用我曾想象中的青山绿水,沐浴一下我这世间疲乏的生命和难以超拔的尘心,但是结果却多少有些令我失望。此时正值五月,漓江之水却没有丝毫的澄碧之境。导游告诉我,几天前这里刚刚下过一场大雨。大量的雨水顺山流淌汇聚到漓江,原本澄澈的江水一下子变得浑浊而泥沙滚滚。清洁的画面,绿色氤氲的山峰,一叶行驶的小舟下,空阔若无的江水,就这样发生了变化。

由于这眼前的江水,我原先设定的整个桂林山水的空濛想象一下子受阻。关于两岸的喀斯特地貌,尽管先人的想象已经应有尽有,可我还是用科幻世界、影视中的宇宙星球来感觉它的神秘而幽静。但是,关于江水,由于此时没有了“情一样深啊,梦一样美”深切动人之处,我就更加可以不遵循先人的想象,另辟蹊径,而探寻与自己生命相通的感觉。

回来后的一段时间,因找不到对漓江的特定想象,心有不甘!浑浊的江水不时地在我的思绪中翻滚,以至我无法对它割舍甚至驱之不去。一条江水可以臻于化境,但也有浊浪滔滔之时。它让我遇上了,它让我赶上了,它和我中年的岁月如此合拍,我要与它几乎融为一体。是的,生命可以是一条河流,尤其是这样的河流,不时出现清澄,不时汇入世俗的力量一泻而下。现在,如果让我想象当时的漓江的话,我宁愿说,这是我狂野的生命,这是我一段泥沙俱下的岁月,浑浊而有力。

烟雨漓江情散文 篇8

我的故乡在桂林,我爱故乡的漓江。

春天的漓江,无需冰镐的敲击,积雪与寒冷已被温婉的春天拾去了。暖暖的阳光下,鲜活的生命一瓣一瓣张开。林间的一群小鸟,把封存了一冬的心愿播进苏醒过来的漓江。绵绵细雨,草地的裙裾染绿了,催开了含苞的花蕾,紧敛的蝴蝶翅羽抖开了,鸟儿卷曲的歌喉圆润了,风是细碎的,涓涓江水也是细碎的。春天,江水流碧的春天,生命贮满力量、搏发的春天。

夏天的漓江,如一首热情奔放的抒情诗。夏天的漓江是骑着风瞬息万变的云; 夏天的漓江,是跨着雾和暴雨搏击的雄鹰。他骑着快艇,水击十里;他生来热爱音乐,十里涛声伴他甜甜入睡;他爱散步,滚滚江水,是他豪迈的步履。夏天以灿烂的彩霞,赞美漓江的生机;夏天,用淋漓的阵雨,冲洗漓江的污浊。漓江啊漓江,他仿佛到了成熟年龄,漓江啊漓江,他已经独具英雄的个性!

秋天的漓江,如一首风韵质朴的叙事诗,桂花开了,漓江两岸沁人心脾的香味让人陶醉。这坚硬明朗的金属般的秋天,让我们从微凉的秋风中认知漓江,让我们从的桂花香新意中认知漓江。青山在退,遥远的盘结着平静的黛绿。江水如镜,在江中写着无人知晓的行书。它是一首小诗,曲折但明快,用以描绘纯净的漓江。我的扉页是空的,只因我爱漓江之深沉,以我全部的虔诚与敬畏。

冬天的漓江,如一首含蓄深沉的哲理诗。冬天来了,像封面般装订漓江。漓江两岸,树都脱尽了叶子,树枝没了树叶的装扮,格外晴朗,坚实,交错的树干立在漓江两旁,在北风中翩翩摇曳简洁而精干。江水还是那么的清,但比起以前,变得更加的寒冷、萧条、旷远、孤寂。

漓江四季都很美,如画一般,我们大家一定要把漓江建设得更加美丽!

烟雨漓江情散文 篇9

对漓江的神往源自贺敬之的《桂林山水歌》:“云中的神啊,雾中的仙/神姿仙态桂林的山!情一样深啊,梦一样美/如情似梦漓江的水!”当年女老师用那学院派的字正腔圆和磁力十足的音色把这首音乐般的诗歌诵读得泉水叮咚时,一幅幅独特的山水画便深深地印在了自己的梦中。

梦幻的期待,是无法按捺的情怀。今春我终于走近漓江,那天正赶上下雨,烟雨漓江据说是最美的景致。游轮上,我不敢有一丝走神,生怕疏漏了哪怕是一处景象。在时断时续的雨水中,漓江的姿色尽收眼底。

漓江的水是灵性、多情的。晴天漓江,水静如镜,“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她在流动”。当雨点落下,溅起无数小水花。而黄布滩清澈澄碧的水,更是将漓江边的群峰倒影演绎到极致,它将两岸人称“七仙下凡”的七座大小不一的山峰揽入自己母亲般深情的怀抱,引得人目光在山峰、倒影中来回游移,恍有:不期七仙出浴时,疑到人间仙境游之梦幻般的感觉。

漓江的山是妩媚、诗意的。那神姿仙态的山峰,或远或近,或高或低,找不到一处生硬的线条,只有一片青黛掩映。那浑然天成的写意,或虚或实,或轻或重。九马画山、五指山、童子拜观音、神笔峰等无数灵秀的山峰,优雅地激起浪花的意向。而九马画山山脚那似两匹对称的饮水马,让我顿悟:不饮漓江这灵性的水,山,哪会生出这多灵气的诗篇,千古传诵呢?

烟雨漓江更像是风情万种的少妇。绵延的水脉是她起伏的胸怀,如镜的清流是她柔美的臂弯,岸边摇曳的凤尾竹是她柔顺的发丝,春雨滴在发梢,宛如水晶珠链。倘佯在身边的雾气或浓或淡,一如她缭绕的襟纱。雾气如风随形地变幻着,犹如漓江在优美地舞蹈。这样的漓江啊,时而羞涩,时而俏丽,时而尊若贵妇,时而朴如村姑。当你回首,渐远的漓江仿佛用那如练的臂弯,轻巧地撩起了飘逸的秀发如孔雀开屏,在回眸的刹那,淋漓尽致地向我展露着她秀美的情怀……

“意满怀啊,情满胸/恰似漓江春水浓!”漓江这灵动又迷离的春意充盈在心,像机这有限的方框怎能锁定那无限的旖旎风光?不如打开心灵的镜头吧,把这山这水的妖娆摄在灵魂的胶片上,在时光的显影液中洗出其袅袅娜娜的风姿,永驻我心。

烟雨漓江情散文 篇10

我上中学读到“桂林山水甲天下”之冠称时,心里揣忖,有朝一日一定饱览一番。参加工作后,趁学习之机,圆了这场情萦悠远的美梦。桂林山青、水秀、石美、洞奇,这四大特点足以概括其旖旎风光。它以秀丽无双的绝景,赢得世人的青睐。我尤为钟情的是秀水,这恐怕是我生长在海边与水结下深深的情缘之故。所以在桂林游览时,决意畅游漓江。

清晨,旭日初升,瑰丽的霞光,驱散江面上弥漫的雾气,把漓江两岸的竹林、村舍、山峰映照得分外清新、绮美。我们用过早饭,登上旅游机船,从象鼻山顺流而下,直奔阳朔。俯瞰漓江,迂回盘曲,酷似一条碧绿绸带在中国岭南山系西南部,扼湘桂走廊南端飘舞。江面经常被轻烟薄雾笼罩,给人以神秘莫测之感。

漓江的水十分清澈,犹如一条绰约多姿的璀璨的水晶带。鱼蟹游弋,色彩斑斓的河石,尽收眼底。随着轮桨的启动,碧波荡漾,我们不断读到:两岸峻峰突兀,若驼鸟,若雄狮,若犀牛,若马群,若利剑,若金字塔;江中嬉戏的鱼群,骄横的河蟹,胆怯的河虾,漂浮的水藻,历历在目;山上青翠挺拔的树林,峥嵘的毛竹,随风摇曳,一片葱茏;岸边沃野,稻花花飘香,百花竞艳,灿然若锦。这些奇伟陡峭的山峰和肥沃富饶饶的岸边均披上盛夏的绿装,一派苍翠欲滴的景象展现在游人面前。漓江无须浓妆。也不需淡抹,它独具一种天然的粗犷雄伟的绮丽风光。泛舟江中,但见群山迭嶂,怪山嶙峋,木排竹筏,时现时没,令人有“船在画中行”之感。

游船顺流而下,绵亘不断的奇峰消失在我们的视野中,两岸的农舍、村落,不时冒出缕缕炊烟。山上的对梢被朝霞涂上了一抹胭脂。一窥骄阳从云隙间射下的一束束金光,照耀着悠悠碧水,波光粼粼,熠熠生辉。游船经过九牛三洲时,水面广袤,流水汩汩,宛如轻纱飘舞。进入黄布倒影山时,江水迂回,一位女士哼起“山不转那水在转,水不转那云在转……再长的路程,也能绕过那道弯”这首曾经唱红大江南北的水调歌曲。这时,一行白鹭从我们的头顶掠过,“啾啾”的旋律在它们的鼓翼声中,越来越激荡着我,分明是向我们诉说它们不甘寂寞,冲破孤独油然而生地对生活的向往与呼唤。

我们来到杨堤,岸边有一群壮族姑娘在洗澡、捣衣、戏水。我们在船舷栏杆凝目注视:只见一位妙龄少女,穿着湿透的衣裳,那齐胸纱笼,紧贴着曲线婀娜的身躯。她一边慢步跑着,一边旋转着。湿淋淋的长发在午风中飞舞,水珠溅向四方。倏地,她坐立在水中,似乎有点含羞地回避游人对她投来的眷恋的目光,一朵“出水芙蓉”凸现在男士们的视线中。这种穿着彩虹般壮袍的女子在市井里是十分罕见的。故此,她以女神般不可抵御的诱惑迷住着多少个怦怦律动的“君子”心。然而,在我的眼前不光是少女突然飘逸而降,而是令人眩晕的美丽之水。巍峨多姿的山峰和沉默无语的翠竹,仿佛不动声色地俯视着我们的表情,一切尽在无言中。

漓江是一首优美悠扬的畅想曲:只有天籁,只有柔柔的风,只有潺潺的水,日夜地奏着婉约而纯静的歌。我为我们的祖国能拥有这样一条人类绝无仅有的漓江而感到荣光。我无法想象在那无数年代以前。火山的爆发,地壳的变迁,那种“天神发怒”之举,使沧海桑田,辟成一条亘古缓流的“丽江”。我们在羡恋和赞美中,游船已穿过白虎山、九马画山、螺丝山、龙头山、书童山等。令人想起唐代诗人李白诗句;“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漓江之水,远不能概括为清盈富丽,只道为晶莹如玉,透明如冰。朋友!你可俯下身掬一捧水轻啜一口,有如饮母乳,甜彻已肺的欲仙感觉。我常常凝视明镜般的江面上流动着的云霞,这是热带特有的云彩;起伏着色调丰富的树林,金黄的葸竹。深红的户叶,绛褐色的桑树,在水中点燃了火焰;一帧山光水色的彩墨画巨幅倒映在水中,好一派瑰丽、变幻莫测的画卷直逼眼帘。我诧异地想,这难道不是我们对水的钟情、山的寄望吗?唐代诗人韩愈游漓江时,写下这样的诗句:“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莫不令人梦魂萦绕。心醉神驰。流连忘返。

烟雨漓江情散文 篇11

清晨,当一座座俊秀的小山若隐若现地凸现在晨昏中的雾霭时,我们走进了桂林。临近的欣喜驱散了一晚的困睡与疲倦。

从地图上看这里的奇特布局是“水绕桂林,山围阳朔”。狭长的漓江河道涌动着欢畅不息的漓江水,这里蕴蓄了漓江的精魂,那潺潺流动着的江水就像一曲曲清脆的壮族山歌,唱出了无限的生机与活力。墨绿色的漓江水映衬着形状各异、层峦叠嶂、秀丽俊逸的小山,把那种精致灵秀之美发挥到了极致。我想,再没有哪个地方的山水更能代表“灵秀”之精魂了。

桂林山水的灵气体现在她的一静一动之间。整个桂林城仿佛都在呼吸着这里的山水倾吐的气息。淡淡的清气沁人心脾,舒缓着旅人的疲惫,平息着游客心中的烦躁。我想,那些整天生活在名利场上的人,来到这里也应该会被这里奇异的山水感化,变得悠闲而又自在。你看那满大街的游客,穿着当地具有民族特色的衣裙,踏着一双拖鞋,悠闲地走在街上,颇有夏天的感觉。我想,是这里的山水给了大家一份闲适之感,这里没有什么主流与非主流,她兼容并蓄着来自四面八方的文化,没有人会议论你身上那奇怪或者是大胆露骨的服饰。因为这里还是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之所。

我们住宿的地方是阳朔,这里最开始只是一个不为人知的小县城,后来人们发现了它的美,于是,它被开发成了一个旅游小城市。虽然面积不大,但到处都体现着它的精致小巧。这里的街道很干净,两旁的建筑都不超过六层。虽是现代化的建筑,但外观的装饰都很具有民族特色,颇有江南水乡小镇的感觉。住房的窗户开得很大,窗沿像是用黑色的漆木装饰而成,有一些简单的镂空图案。屋檐也很像小民宅的'瓦檐。即便是经过了雕饰的建筑,你不会感觉到有做作或者是不和谐之美。相反,这种沿街的建筑体现了一种落落大方之美。这和许多旅游景点的矫饰是不一样的。

夜晚的西街是这里最美的一条街道,这条街延伸逡绕在小山脚下。黄绿的灯光影射在小山上,给秀丽的小山平添了一种朦胧魔幻之感。街上陈列着各色民间饰物和民族服饰,咖啡厅里浪漫的灯光,中国菜馆里的热闹喜庆,各种西式的餐馆酒吧传来的摇滚和吉他声,相互融合,各种不同的文化元素在这里碰撞,好不热闹。

这趟行程最惬意的莫过于漓江水上之行了。我们乘着竹筏沿着漓江水逆流而上,颇有“小小竹排两岸游,巍巍青山两岸走”的诗情画意。我们赤着双脚感受漓江河水的清凉与舒适。浪花溅进竹筏,湿了我们的衣襟,有时打在胳膊上,有时溅到脸上,给我们一个清凉的吻,好不活泼可爱的漓江水。而两岸的青山更显出了她的秀丽与妩媚。她们静静地立在水边,虽是沉静,但每一座山都有她优美动人的姿势,有的像是一个斜侧着身子的,掩面含羞的少女。有的像一个怀有身孕盼归的渔妇。还有的像一块齐整的屏风,甚至像骆驼,像慵懒惬意的乌龟。各种形状尽显着喀斯特的神奇景貌。桂林的山的特别就在于她没有巍峨浩瀚的高峻挺拔之势,没有五岭逶迤连绵不绝的壮阔。她是一个个分割的整体,不高也不险,就像是江南水乡的女子一样,仪态万千,风姿绰约,令人心生爱怜,好不心动。无怪乎人们说“桂林山水甲天下”,也无怪那么多人发出啧啧的感叹,期待下次与桂林阳朔重逢。更难怪还有一些人就此驻足,留在此地繁衍生息。我感叹漓江之美。当我躺在竹筏的竹椅之上,情不自禁地闭上双眼,感受着漓江的清风浩气时,我心中燃起了一个小小的期盼,我希望漓江之水可以冲淡我心中的压抑与烦忧,带着我穿越漓江的万水千山,感受她的风情万种。

当我踩着自行车穿越乡村的阡陌小道,来到月亮山脚下,走进大榕树景区———刘三姐故居时,我的思绪马上散开了。这棵古老的大榕树是刘三姐与阿牛哥定情的地方,它是见证他俩穿越爱情的重重阻隔,连接两颗心的月老。榕树旁的河岸是三姐的对歌台,我的眼前马上浮现起他们月下对歌的情景,还有那些至今被传唱着已成为经典的山歌。但是这里满满的围观的人群和喧闹,却让我很难走入那种浪漫的意境,现在的游人来到这里关注得更多的是租民族衣服疯狂拍照,雇辆竹筏在水上玩耍。而刘三姐的山歌与故事恐怕就要受冷落了。难道这就是时代的不同?对岸的三姐故居已经被新式的民房替待了,也难怪游人们想不到这里是刘三姐的故居。

这次阳朔漓江之行很难忘,我期待与阳朔漓江的再次重逢。

烟雨漓江情散文 篇12

在猫儿山之麓,既身临其境,眼之所见,本已无所谓风景之事,可以套用的一句话便是:只缘身在此山中。

那么,如果站着的是另一个山头,可得其景乎?答曰:也难。

既是华南第一峰,2000多米的高度,重峦叠嶂,亘古以来,当是云里雾里的态势居多,决不会顾及平生偶得登临的我辈之期待。

但既来之,对这漓江的源头,那怕是走马观花式的浏览,也是万万不应错过的,在这猫儿山之巅。

高山之巅的林木未必挺拔,但我相信这就是所谓的原始森林一一人类对原始森林的破坏,在宇宙万物中,也就略略逊色于火星撞地球之类吧,但我推测,那人类的“魔手”或许一时还没有伸到这里,于是我这会儿就处在这几乎密不透风的、遮天蔽日的原始森林之中了。

密集而不甚挺拔的林木想必代代都能寿终正寢,因而立于天地之间的年头较之人工用材林一类便漫长了许多。既然无以挺拔,便各各显出了盘根虬枝的苍老之态,又苍老而并非老朽昏聩,于是就造就了这高山之巅的浓郁而又清新的绿意,给徜徉其间的游人如我者既吊起胃口,又鼓足了滿满的“欲穷其林”的欲望。

林木虽云遮天蔽日,阳光却也有着见缝插针的韧劲,把零散的、细碎的光辉撒进了这森林的底部,往往给那披满苔藓的树的枝干造就了绒毛般的金辉,甚是耀眼,甚是悦目。

落叶归根又是亘古不变的定理,于是林木之下便有了亘古的堆积,那么,在这江河的源头之地,那茂密林木扎根之所在,其实就是一层厚实的腐殖质积淀而成的土壤,称其沃土是定然不会错的。

尽管是在气流畅通的高山之巅,腐植质发出的微微腐味还是驱之不散,心中一时生出纳闷,难道这里就是清澈温婉举世著名的漓江的源头?

知识颇丰的牛骨于途中不经意淡及,凡大山脉,便天然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小小的气候循环系统,通俗讲来,民谚的“山有多高,水有多长”者,是之谓也。

如此想来,此刻站在高山之巅,气温明显低了许多自不必说,潮气也重了许多,四野大扺笼罩在云里雾里,潮气总在不断地聚集,于是林木根部那积淀了难以计算年代的腐殖层,便饱饱地含了水份,日久天长,那水份又渐渐超出了腐殖层的容量,于是便一滴一滴地溢出,在稍稍低洼的地方积而形成无数毫无规则的小小水涡,这就是所谓“源头”的端倪一一这一切,如果不把道理想清楚了,就像“不识庐山真面目”一样,面对源头也茫然。

刻有“漓江源”三个字的石碑立于紧挨着游览栈道柵栏外侧的地方,很好的书法,很好的意蕴,却无法为它选择一个相宜的机位了一一既无法可想,也就无所谓了。

路径向原始森林的深处延伸,曲折起伏,大景看不到了,小不伶丁的景致却不绝于目,于是在栈道尽处,不时呈现一小段苍古的石阶。拾级而上,常常小有豁然开朗的感觉,俄而又一头钻进密林之中了。同行数人者,相距并不远,身影的呈现却只在明灭之间,林木的深邃也就不言自明了。

时有枯树横亘于途,将朽而未朽,布满厚厚的苔藓,甚至有青幽野兰根植其上,俨然一道小小的景致。路径一时小有跌启,是沟壑的状态,于是便有一座简易的小桥连接了两端。小桥的下面,如果有些流水,一切便顺理成章了,但又未必有流水,即便有,也甚至还称不上“涓涓细流”,也只是一种潮乎乎的感觉而已。我便忆起电视节目中一些江河探源的场面,对于所谓源头的确认,遵循的是唯其高远,唯其细小的原则,以之印证猫儿山巅之所见,信矣!

路径险阻的地方,有栈道交通;腿脚乏困之时,有亭台憩息一一亭子看似古朴简陋,却也坚实经摧,而密林深处的石桌石凳之类,古朴坚实而外,一律苔痕累累,在山雾之中,几疑仙迹存焉。

漫步仍在不经意间,先前领略过的所谓“源头”的端倪,那潮乎乎的腐殖层上细小杂乱的坑洼之处,这会儿似有扩展,渐次滥觞,渐次呈其流动之势,虽然其格局也不过涓涓而已。不过涓涓的格局也在扩展,坑洼由寸而尺,由尺而满其一围,并渐次溢出,成了小有水声的溪流。这时,见缝插针的细碎的阳光如果射到并不宽敞的水面,就让人生出了粼粼波光的感觉,当然,那粼粼波光,绝对是迷你级别的。

终于来到一处豁然开朗的地方,竟是莽莽丛林中一处阔可数亩的荧荧水面,这回的波光粼粼比先前迷你级的坑坑洼洼开阔了何止千倍万倍!而且,先前一直弥漫四野的那股微微的腐植之气,一时似乎消失殆尽,清爽的感觉直袭而来,好不宜人!

一时又忆起了得之于大方之家一类零零丁丁的教诲,内有“自净”一词,以之印证这漓江源头腐殖质气味的聚散,亦足信矣!

想来天地之间,所谓的“自净”功能确也强大,即如漓江,其源头之地,确处岭南第一高峰,人迹罕至,密林覆盖,宛若仙境自不必说。但徜徉其间,云里雾里,虽言其美,那股亘古的微腐之气是驱之不散的。这腐殖质积淀厚重的地方,这微腐之气弥漫的地方,或许便是江河源头的共性?才疏学浅如我者,当然不敢妄下结论,但有一点想来不会有大错的,那便是,当这厚厚的腐植层吸足了天地之灵气,蕴涵了满满的水份,便渐渐溢而出之,先是点点滴滴,继而积成阔不盈尺的小氹,无数小氹相为响应的时候,便形成了无数的涓涓细流,便皆依着水往低处流的永恒定理一路淌去了。

还有一个看似微不足道却最最不应错过的关注点,也就在那看似杂乱无章的小氹或涓涓细流的侧畔,大抵零星分布着一些茵茵如许的兰花草,这是天意吧,所谓的天地之灵气, 又岂能不含括了这些幽幽的馥郁兰香?

也就在这渗透泥沙,冲涮山石的繁覆曲折的过程中,或许是生物的作用,或许是物理的作用,或许是……哦,才疏学浅如我实在也不甚了然,总之是,其源头的微腐之气,渐次消散乃至荡然无存,其先前未必清澈的源头,渐次澄清乃至晶莹剔透,并且带着一股清幽兰香,一路左右逢源,不断壮大,终于汇集成一条清澈温婉的,在奇美的喀斯特地貌的峻美山峦中蜿蜒前行,并且与之互为妆扮的有如锦上添花共同升华的享誉世界的漓江。

烟雨漓江情散文 篇13

这次回家,是我离家十几年来最兴奋的一次,单位新给我分了房,和妻商量后,我打算接父母进城,让他们过上一段舒心的日子。

尽管我家在渔村有一座不错的房子,但父母几十年来却习惯了住在船上,所以我径直向江边走去。远远地我就看见儿时用过的小船桨挂在船沿上,顿时我有一种暖暖的感觉。我匆匆跑向那条船,父母果然在船上忙着。

每次回家我与母亲的话总是很多,却不知该和父亲说些什么。虽然我与父亲都是在漓江里泡大的,但在我们父子之间,说的话一直就很少,从感情上讲,有时我甚至觉得自己并不太了解父亲。

父亲的水上生涯,几乎从他出生的那一天就开始了。小时候,他跟着大人在漓江边打鱼,后来父亲拉家带口了,日子就过得更不容易,一家人的生活,都在父亲的船桨上。父亲没日没夜地在江上奔忙,船上人可做的活计他都做过了,从来没有歇下来的时候。在我的记忆中,父亲脸上很少有笑容,但也很少阴沉着脸。我记得父亲曾对我说过,船上人祖祖辈辈都这样过来,守着这条江,以后会有好日子的。

这些年来,船上人的日子好过多了,已经很少有人以打渔为生了。漓江这条黄金水道热闹起来后,一下子涌来了许多游人,船民们也就找到了更能挣钱的活计,纷纷凑钱买了机动的小游船,还把一些小木船打扮得漂漂亮亮的,租给那些想无拘无束地在江上漂游的客人。父亲早就看准了这一点,不仅买了船,还请了一个帮手。父亲虽然不会以各种花样招徕顾客,但却厚道诚恳,生意倒也做得很红火。

我每次回家,都见他忙得很,所以我们父子之间真正在一起聊天的机会不是很多。这次我把来意向他和母亲说了后,母亲很愉快地笑了笑,没说什么。父亲却固执地拒绝了,说是江上的日子过惯了,怕到城里后过不惯。

我明白家里一向是父亲说了算,我更了解父亲的犟脾气。听母亲说,在那个农业学大寨的特殊年代里,上面曾要把江上所有的船只都收了去,让船民们都改学种田,父亲却坚决不上交我家的小船,死也不肯离开这条江,为此担了很大的风险。但父亲不怕,他说:“船上人离开了江,没有了船,就等于命都没了,还怎么过日子?”前几年村上有人想在漓江边办一家造纸厂,邀父亲入股,父亲不但不入股,还硬是不让人家办厂,说江也是个人啊,这样搞会把这条江搞死了去。从来不和人红脸的父亲四处去说,那个厂终于没有办成。

我与父亲的亲近,在某种程度上是因了那支小小的船桨,那是小时候父亲特意为我做的。现在想来,其实父亲一直很疼我。在最艰难的时候,他也没有放弃过让我读书的想法。但在我记事后,他却开始逼着我学船上人应该懂的活计。那些活计很累很苦,母亲都有些不忍了,父亲却绝不让步,按他的说法是,船上人以后就是走到天南地北,也不能忘了自己祖先的活计。

为此我哭过,但就这样过来了,而且作为一个男孩子,我自小就对船上的一切感到亲近。我记得在八岁那年,一个深秋的早晨,父亲带我到江边的一条小船上,递给我一只特制的小船桨,说:“儿子,开始划船了。”我盯着那只船桨看,崭新、光滑的船桨,漆着亮亮的光油,我心里面一下子欢喜起来。接着父亲领着我,把小船划向江的深处,父亲教我怎么样用桨,怎么样让船调头,怎么样避过风浪。这些我都记下来了。

我记得更深的是,父亲还用他自己的语言,教我怎么样做一个好船民,做一个不怯风浪的好水手。那一段日子,是我和父亲最亲近的日子。如果说每个人都是驾着自己的生命之船,在各自的航线上航行的话,那么我那条刚刚起航的小船因为有父亲的这次掌舵,它再也没有偏离过航向。从此,我划出了漓江,划向了茫茫人海。但我始终没忘记自己是一个船上人,是漓江的儿子。

每次想到漓江,我就会不由自主地想起父亲,鼻孔里一下就充满了那股水草味里夹杂着生烟味的独特香气。在我看来,流淌的江水,就像父亲血行的脉博,让人早已分不清哪是江,哪是人。

回家这些天,我常常看见他一个人静静地呆在江上,凝神望着江水,我觉得这是父亲和漓江无声的对话,我头一次感到不爱说话的父亲,心里面其实装着很多东西。我想父亲是深爱着漓江的,漓江是他儿时嬉戏的伙伴,漓江伴着他抗击了年轻时那么多的风风雨雨,又为他抚平了中年时艰辛劳顿的一道道伤痕。现在父亲老了,日子平和了,回想往事,他想对这条江说些什么呢?以往说到漓江的时候,父亲的声音充满温情,但即便说到最兴奋处,父亲的话仍旧不多,他只是轻轻地叹一声:噢,这条江!

在离家的早晨,我拿上了儿时用过的小船桨,我想带给儿子江江。我要告诉他,父亲与漓江的故事;我还要告诉他,其实在父亲的眼里,这条江是他的……

烟雨漓江情散文 篇14

欣赏过长江的浩淼,感受过黄河的咆哮,最难忘怀的,还是漓江的轻柔。

赶上了史无前例的时代,可以免费乘车,到处游山玩水。好奇心极强的我当然不会失去那样的好机会。玩够了北京,直抵桂林,是因为想验证一下贺大诗人的《桂林山水歌》。

东北只有连绵起伏的群山。面对这平地上突兀而起的一座座巨石,我惊呆了:大自然怎么会有如此鬼斧神工的杰作,真的不可思议!在“穿山镜”下和当地的阿婆闲聊:这么奇特的山如果能搬到东北去有多好。阿婆却不以为然:这山有什么好,中看不中用。哪像你们东北的山,又能打柴,又能采山菜。当时我刚刚弱冠,恋爱还没有谈呢,哪里会想什么柴呀、菜的,心里还是钟爱这犬牙交错的巨石山。尽管囊中羞涩,仍然在独秀峰顶拍下了定格的一瞬。

山离开了水,就像花儿没有了绿叶。桂林的山有了漓江水的缠绕,才有了灵气,有了韵味。凭着在学校游泳队训练的功底,几里地宽的松花江打一个来回不在话下。可是面对这百米多宽的漓江,我却未敢扑入她的怀抱。是“远怕水”吗?可能有点儿。看那水中石缝间穿行的游鱼,看那倒映在水中的石山,白云,看那在白云间荡漾着的竹排,我被这清澈透明的江水震慑了,退缩了。我担心她没有松花江那样厚重的浮力,一旦扑入水中,会不会像坠入太空的宇航员一样,永远也不会脚踏实地了呢?还是坐2角钱一位的竹排吧,江南岸的七星岩是非看不可的。

“七星岩赴神仙会”。的确如贺敬之说的那样,进了七星岩,就像离开地球,来到了瑶池仙境。洞中形状奇特的钟乳石,是在洞外无论什么地方都不可能看到的。匠人装配的灯光背景,更增加了瑶池仙境的神秘感。人们还依据形状起了不少有讲究的名字。“唐僧取经”,那四块自然天成的石头在红蓝灯光的映衬下,就是取经路上的一幅剪影;“拦蛇出洞”,洞前那条蜿蜒蜷曲的石莽,在微微的灯光下,真好像在慢慢蠕动。还有“天女散花”,“嫦娥奔月”……无不因形得名。妙就妙在似像非像,朦朦胧胧,给游人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穿过石洞,洞外的世界豁然开朗,好像一下子从天外回到了地球,刚才的洞中奇景,变成了一场瑶池赴会的美梦。

美梦总是做不够的。“能再返回去看一遍吗?”我问身边的年轻人。他们告诉我,要想再看,除非绕回山前的洞口,逆人流而行是不允许的。其中的一个小伙子说:“我知道前面还有一处山洞,景致与七星岩大不相同,你们想去吗?本来就没有尽兴,听说还有更别致的去处,我们当然赞同。绕过大片甘蔗园,才找到了那个山洞。然而,这里十分荒凉。尽管有四根电线伸入洞中,洞里却漆黑一团,见不到一个游客的影子。一行五人,三男二女,有主张回去的,有主张进去的,还是那个小伙子占了上风:“我有打火机,进去看看。”没容大家再说话,小伙子带头钻进洞里。鬼祟的我是最后一个进去的。不知走了多久,小伙子举着火机说:“前面又有一个洞口,咱们走那个?”我自作聪明地说:“顺着电线走!”过了一会儿,小伙子举着火机说:这洞怎么一下变得这么空旷,赶上人民大会堂了?”那声音在空洞中回响,好像有个暗中监视我们的超人在学话一样,我有些怕了。我前面的女生说:“咱们回去吧。”说着,回过身来推我,我赶紧向洞外摸去。身后的女生紧紧地拽着我的衣角,不离寸步。应该到洞口了,可是,眼前依然伸手不见五指。我喊那个带火机的人,没有反映。这才知道与他们走散了。黑暗的世界叫人心悸,滴答的水声更增加了恐惧感。那女子越发紧拽着我说:“快走哇!”漆黑一团,往哪走哇?伸出腿去试探路径,伸出双手摸索洞壁,可是,身后女子的束缚,使我不能放开手脚,找到出路,就回过身去,想扯开她紧拽衣襟的手,却无意地碰到了她的胸部,那十分轻柔而又弹性十足的部位,立刻像释放了电流一样,通过手指从后颈一直击穿了我的全身,吓得我赶紧把手扬向高处,却触摸到了一条很粗的电线。我就象溺水的人抓住了木板一样,对她大喊:“跟紧我!”于是,我左右手倒换着,顺着电线往前摸索过去。也不知走了多远,那电线逐渐升高了。高到我实在够不着了,就使出全身的力气,想把它拽下来。那个小女子嘿嘿一乐:“大哥呀,别拽了,前面都透亮了。”没等我放开手,她已抢在我前面,向洞口飞去。

那三个人早已等候在洞外多时了。我偷偷看了一眼和我一起误入叉洞历过险境的姑娘:瓜籽脸,高颧骨,深邃的大眼透出几分机灵,满口的白牙笑得十分可爱。身材姣小却十分匀称,显得很苗条。我刚刚看到那隆起的胸部,她已经直觉到我在欣赏她,羞涩地把身子扭到别处去了。她也许是桂林人,或者,至少是广西人吧,因为那长像,那身材,那语调,那甜甜的微笑,不是和漓江的水一样,清澈、纯洁而轻柔吗?

已经几十年过去了。但是,桂林的山,漓江的水,洞中的少女,却给我留下了终生难忘的风景。那不知姓名的广西姑娘,你现在应该是年近花甲的老阿婆了,还能记得我们迷失于洞中的那次历险吗?

烟雨漓江情散文 篇15

趁着清晨微微的薄雾,我们坐上了一条游漓江的船。太阳像是刚刚睡醒般,睁着惺忪的睡眼,连同散下的阳光也是那么朦胧。清风习习,杂带着些许荡漾着绿波的江水湿润的气息。两岸连绵不断的山峰收起了它所有的青翠与棱角,只余下一个巍峨的身影隐匿在薄雾后。

有人说,漓江有四绝,晴景、静景、雨景、雾景。晴景有它的阳光明媚,青山绿水;静景有它的碧波荡漾,倒影摇曳;雨景有它的烟雨迷蒙,岚雾缭绕。而我们这次有幸看的是漓江的雾景。船静静地前行,船底在翡翠般的水面划开一条条清明的碧痕,荡漾着往后散去。朦朦胧胧的薄雾,或浓或淡,静静地缭绕在山与水之间。两岸的山峰连同流淌的江水一起在雾中若隐若现。在都市,遇到雾,总让人觉得心烦意乱,然而来到这只有山与水的天地,雾却是梦幻的,梦幻得就像就像身处九重天之上,仙云环绕。空气中有淡淡清新的树木与水的气味。我忽然觉得,为什么中国山水画皆是水墨画,水墨画没有西方水彩画那样的色彩斑斓,但确实只有水墨在宣纸上晕染,或浓或淡地用墨,才能把中国山水之美,那种朦胧,那种若隐如现,那种诗情画意描绘出来。

漓江的山从不喜欢一成不变,每到一处,导游总是兴高采烈地告诉我们,这是仙女山,这是观音山,这是……这些山有时像娉娉婷婷的仙女,有时像一座肃穆慈祥的观音,有时又像一对相拥的母子,千奇百态。漓江的水从不喜欢激流勇进,无论何时何地,它只是遵循它特有的节奏慢慢地流,像一个温婉的女子那样静谧。

中国之美,可以是曾经王勃恣肆挥写过“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滕王阁,可以是江南小镇烟雨中的小拱桥,可以是曲径通幽的小胡同……唯有在桂林,不是因为宏伟的建筑,不是因为传奇的故事,它的美只是因为那天然不加雕琢的桂林山水。

经济的发展似乎无可避免地把古老中国的一切都卷进商业化的漩涡里。画家陈逸飞曾概叹他害了周庄。周庄这个坐落于江苏的江南古镇,如今似乎脱去了它沉静与温婉,染上了商业化的气息。然而,穷苦闭塞不是美丽的中国,失去了它千年文化的积淀也不是美丽的中国。

如今,漓江上早已缺少了蓑笠渔人,白鹭竹筏。就连我们坐的船,已是轻快的汽船,早已感受不了那种泛舟碧波上的诗意。但这又如何,在漓江,山依旧是山,水依旧是水,在这里绝不会看见烟雾滚滚的工厂,也不会看到拔地而起的高楼。触目之处,依旧是静静矗立的青山,依旧是静静流淌的水。忽然想起上船前经过的那一条繁华的商业街,在那里买了一包杨梅。绿色的荷叶包着一颗颗红红的杨梅,放一颗杨梅入口,味蕾似乎尝到了阵阵荷叶的清香。我很惊讶,杨梅竟然不是用塑料袋装着,而是用原始的方法用一片青翠的荷叶包着。桂林人似乎很努力地保留着这样的情致。

船还在不停地前行,我执意不坐在船舱里,我扶着栏杆,想把漓江的一切收进眼底。然而,漓江又怎么能让你全部看懂呢?漓江似乎代表着一种中国的美,自然,不刻意地雕琢,诗情画意,含蓄,静谧而且温婉。

烟雨漓江情散文 篇16

当朝阳跃出江面的一刻,渔夫和竹筏出现在我们的视线里。

这是初秋的清晨,我们一行人六点多从兴坪九马画山的河滩顺流而下。虽刚入秋,河面上却飘散着薄薄的雾,咧咧的风扑面而来,裹着围巾也倍感寒意十足。河岸的右侧,是喀斯特地貌特有的山峰,或高或低,或明或暗,都一律在水中静静地立着,挺拔且俊朗。左岸,是遍布鹅卵石的河滩,以及一丛丛连成一片的凤尾竹,竹顶微微垂着,形成了优美的弧线。

此刻,天色每一分钟都在变化,前方出现了熹微的晨光,山影从朦胧逐渐清晰起来,奇怪的是,越远处倒是越明亮,山色从淡蓝、蔚蓝到深蓝,层层叠叠。慢慢地,河面铺上了一层又一层的霞光,盖住了山投射的影子,绯红和橙黄在粼粼的波光中上下左右晃动着,静谧的河流仿佛瞬间开始苏醒,听见了波浪互相问候的声音。

我们的船靠近河堤的时候,太阳从山水之中冉冉升起,从橘红到明黄,慢慢地映红了半边天空。青山向后退去,河面开阔起来,厚厚的云层托举着一轮红日,悬在半空,而水中的太阳却划出了一道道金灿灿的光芒,宛若满河碎金,洒在绸面一般光滑的波浪中。

这时,一叶竹筏载着渔夫和他的鸬鹚出现在朝霞之中。远远看去,竹筏、渔夫和鸬鹚似乎是一副静止不动的剪影,渔夫头带斗笠,弯曲着脊背,撑船的竹竿,一前一后静立的鸬鹚,船尾的箩筐,所有的一切,与眼前的山河朝阳浑然一体,相互印衬,似乎千百年以来的漓江就停留在这样的画面。

岸上的人都被眼前的幻境迷住了,直到竹筏开始顺流而下,人们意识到景物移动了,有人脱口喊出“停下,阿叔停下!”我愣了一下,不自觉地追随竹筏跑去,跑出了几十米,看见竹筏停泊在河滩上。终于看清,渔夫俨然是一个白髯翁,一把白色胡须飘洒胸前,身穿黑色棉布褂子,绛紫色长裤,脚蹬雨鞋,微微佝偻的身躯,与脸上风霜蚀刻的皱纹,都显示是一个上了年纪的老人。

竹筏是用六根竹子捆绑连接起来的,翘起的一头靠在石滩上,另一头在河中被流水冲击着摇来摆去。老人站在竹筏上,单手举起一根竹竿,让两只鸬鹚一前一后站了上去。鸬鹚全身灰黑色的羽毛,长长的脖子,尖尖的嘴,在半空中扑扇着翅膀,老人竭力稳住竹竿,任由鸬鹚在竹竿上腾挪、展翅,然后将竹竿放到肩上,鸬鹚的爪子稳稳地抓住了圆滑的竹竿,老人一手扶着竹竿,一手划动船桨,竹筏开始漂离河岸,靠着船桨的划动停在了逆流中。鸬鹚张开双翼,飞离竹竿,钻入水中,只一眨眼的功夫,又回到了竹筏上,显然一无所获。整个过程仿佛是老人与鸬鹚的舞蹈,配合默契,就像一对多年的伴侣,一个手势,一个眼神,彼此心领神会。

回程的路上,司机说,鸬鹚也叫鱼鹰,很久以前,渔民每家都会养几只鸬鹚用于捕鱼,现在河里的鱼少了,每天捕不了多少,这种传统捕鱼方式已经淘汰了。老人是当地有名的渔人,已经九十多岁了,一辈子在漓江上打鱼,只要天气好,每天都带他的鸬鹚下河捕鱼,“不去捕鱼怎么办呢,一只鸬鹚一天要吃两斤鱼呢!”司机说。

我想,下次再来的话,恐怕不一定还能看见老人和他的鸬鹚了。正如每天升起又落下的太阳,正如这一江永不停歇向前流淌的河水,不管我们多么地不舍,所有生过、活过、存在过的物事,都不可避免地发生更迭、变化、消失,唯有留存于心的记忆,却是永远......

再见,永远的漓江,永远的渔夫!

烟雨漓江情散文 篇17

对于桂林的印象,始于小学时期学的一篇课文《桂林山水》。虽然已过而立之年,校园时光早已远去,而课文中的部分语句我至今难以忘怀,尤其是文中的第一句:“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我们乘着木船,荡漾在漓江上,来观赏桂林的山水。”于是乎“荡舟漓江“便成了我一个魂牵梦萦的梦。

可毕业后的日子便像歌词写的那样: “我想去桂林呀,我想去桂林,可是有时间的时候我却没有钱;我想去桂林呀,我想去桂林,可是有了钱的时候我却没时间。”后来结了婚,有了孩子,很多少年的梦想便就此搁浅。

如今小孩大了,工作生活都没有以前的忙碌便想起趁着尚存的时光去看下童年时就慕名的漓江。

6月10号带着刚满6岁的女儿跟着旅游团从广州出发。在车上听着导游对当地民俗文化的讲解,心中想象着“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美好画卷。

由于端午出行人数较多,六小时的车程开了近十个小时,在一片睡意朦胧中到了目的地桂林市阳朔县。

来到阳朔的三天两夜中,感受了蝴蝶泉的美丽,银子岩的壮观;也体会了遇龙河飘游的轻凉惬意,聚龙潭的曲径迥然,但印象最深的还是图腾古道的神秘和漓江的感慨!

图腾古道——甑皮岩人与自然的和谐-

图腾古道位于十里画廊的中心地。据说这里住着的是皮肤黝黑,身着兽皮的甑(汉语拼音zèng)皮岩人,导游把他们称作“野人”。相传甑(汉语拼音zèng)皮岩人是桂林人的祖先。 北有匈奴,南有南蛮。虽然知道今天我们游行中看到的“野人”应该是当地的村民装扮而成的,但充满地方色彩的风俗文化及原始味浓厚的表演着实还是另我耳目一新,帮助我好好普及了下南蛮文化。

听着当地导游的讲解,我惊讶于古人面对大自然表现出的顽强和智慧。从类人猿到人类的转变,从直立行走到文字的出现,从茹毛饮血到田园农耕,每一次转变都是一次升化,都给我们带来新的希望和契机。无论沧海桑田,变化将是这世界永远的主旋律,惟有适应变化并迅速做出反应的人才有改写历史的资格,才有享受成果的机会。

漓江——让我充满充期待满目惆怅的地方

漓江是我此次旅游的焦点所在。在6月10日前往阳朔的车上时就听导游说起这几天桂林大雨,漓江水很急,所以这几天都在封航,此番能否游成漓江就看我们的缘份了。11号早上得知的消息就是水位依然很高,只能先游其它的景点。

直至于11号下午才接到消息明天可以游漓江了。便觉得一阵窃喜,觉得多年的心愿终于可以实现……

12号走到漓江边上时才发现,江水的颜色真如导游所讲,因为下雨的原因已变得犹如黄河一般,再也没有小学课文中讲的那样“清、静、绿”的感觉。我想课文中描述的桂林山水的情境可能已然只能在课文中看到了。好在两旁的青山依旧在,只是绿水可能因为近些年游客的增加及生活垃圾的出现变得不复返了。

乘坐在加有燃料的木伐上,身旁充斥着浩浩荡荡的旅游队伍,再也找寻不到“一叶扁舟横野渡”的情景了。我想这便是现代文明吧。

事物总是不断进化的,一如与当地人民合影,当地人都会举个牌子告诉你:“合影收费10元”。 旅游搞活了经济,经济改变了生活。看来如果想要生活的好,还是要回到现实中多创造价值才行啊!

此时便想起老生常谈的一句话:“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周围所有的事物”。只是“空中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这种情景或许只能出现在梦里了。呵呵。

不管如何,漓江我来了!

烟雨漓江情散文 篇18

晨曦隐没在蓝蓝的天际中,天已大亮,推开页窗,一缕清风拂面,好不悏意,只听得,树丛中小鸟婉啭歌舞,此起彼伏,好不撩人;眼见得,已是春归三月,此好时节,正是游山玩水之佳日。

上得车来,已是早间八点,约摸半个时辰,车停磨盘山。乍一看,车多人多,游人多为候船而憩。

上得船来,不觉是九点已过。虽为机船,却也平稳而行,舱位满人,只得溜后舱外席板而坐,倒也少了许多喧闹,尽我赏玩。

船行微风起,自觉凉意不少,水花却甜甜的吻着船帮,恣意撒着多情的舞姿恋恋不舍,游船却悠闲地躺在清澈的河床上缓缓而行。漓江的水,漓江的船,如姐妹,似情侣,泼一厢情,酌一分意,总是相随它们的客人,千万个去,千万个回。

水在花中跳跃,船在水中荡漾,慢波细浪中还见水中之花、水底之石。水中之花,不知何花,却是妩媚;水底之石,不知何石,更为晶莹。

一水带石,一石倚水,但见水在石中绕,石在水中嬉。水中之石错落不乱:端坐的如威武之乒马;侧卧的如园中之婴儿。石中之水波涛不惊:碧波中汩汩流淌,绿浪里涟漪点点。 好一片清水,拍打着大大小小的卵石,悠然自得;好一堆卵石,梳理着弯弯曲曲的细流,默默无语。

最喜得,两岸青山尽入水中,轻撒一片片翠绿,重投一重重丹青,清水的青山,青山的清水,相融相映,一首诗情,一幅画卷,怎能收下这满盘春色。

但见水中之山,山山相连,山不高,却静穆;水不深,却旖旎。怎见得水中之山朦胧,朦胧之妖娆;那见得山中之水幽静,幽静之雅致。真是青山铺翠竹,绿水鑲银珠。

又见山中之水,水水相依,水不急,却勇流不止,山不高,却巍然屹立。谁言得山中之水涓涓细流。却也源远流长;怎说得水中之山弯弯曲曲,却是人间正道。真是山留清水水常在,水绕青山山不移。

船行影随,水移山转,近看水山一色,波影重叠,分不清那是山,那是水;远看山水二色,黑白分明,山拥水,水抱山,山水搅得游人醉。

水爱山,山喜水,水山交融,好景常在;水不爱挑剔,山不喜雕刻,浑然天成,美不胜收。瞅得了水中之山,却丢了岸边青柳,只道是,满目青山山不在,遥指水中尽是画。

睁眼看两岸,尽是青绿一片。藤蔓挂垂,草木芳芳,清风曳动着修长的柳枝晃来摇去,如舞女软软地腰枝,多姿多彩。近山屏障如帆,远山黛岭如仙。山中之石相拥、相望:有卧、有立、有坐,千姿百态:有如剑之出岫,遥指蓝天;有如鼓之喧天,待令而鸣;有如眠中之婴,可亲可爱。

青山总有青竹陪,一团团、一排排,傲然挺拔,伫江而立;竹身不壮,节节中规中距;竹叶不浓,叶叶翠绿欲滴。竹直不躬,是其豪爽;竹节不弯,是其气节。

氤氲之中峰峦最为迷人。一片片、一簇簇,如云非云,似雾非雾,是山非山;雾遮云,云锁雾,半云半雾;云遮山,山拴云,半山半云;雾遮山,山骑雾,半山半雾。是云?是雾?是山?游人自有分断。

人在水中如梦如茵,人坐船上如痴如醉,游山玩水游不尽漓江山水,踏青踏绿踏不完人间春色,此情此景,此山此水,正忆了陈毅那句“不做神仙,要做桂林人。”